中國電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和行業綠色低碳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持續優化“1248”綠色發展模式,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新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全流程,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拓展綠色產品與服務,為全社會綠色發展轉型貢獻力量。
踐行“雙碳”戰略
中國電信積極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及國家相關部委政策文件精神,不斷完善“1248”綠色發展模式,將綠色低碳貫穿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
2024 年,中國電信綠色發展取得良好成效,通過共建共享、機樓綠色升級、AI 節能、基站極簡改造等多項措施,全年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源耗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下降。“十四五”期間,通過共建共享和各項節能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4,500 萬噸,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減排目標。2025 年,中國電信承諾綜合能源耗用量強度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推進低碳運營
中國電信以“1248”綠色發展模式為指引,推進綠色云網、綠色辦公、循環利用、綠色用能、綠色科創和綠色管理等領域工作,不斷挖掘自身降碳潛能。
綠色云網
建設綠色低碳的云網基礎設施,加速液冷、AI、間接蒸發冷卻、高壓直流等綠色節能技術應用,打造行業領先的綠色數據中心,累計獲評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達 28 個,位居運營商首位。同步開展機樓綠色煥新,通過氣流組織優化、老舊高耗能設備替換、AI 節能技術應用等舉措,2024 年累計開展 AB 類機樓綠色改造超過 600 個。同時優化基站能效,開展極簡基站改造、基站疊光等工作,累計完成 2.8 萬站極簡改造,年節電 1.8 億度,減碳 10 萬噸。
持續推進 AI 節能,充分利用云網融合優勢,基于 AI 算法、大數據處理、邊緣計算等能力,自主研發了全國一體化、云邊協同的云網基礎設施智慧節能平臺,實現對 4/5G 基站、通信機房和數據中心、云主機的精準節能。截至 2024 年底,累計納管 4/5G 基站扇區數 500 萬余個、機房數 3,200 余個、納管云主機數 6,000 余臺,累計節電量超過 9 億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 50 萬噸。
全面深化與中國聯通的共建共享合作,減少 4/5G 基站重復建設,大幅提升已建基站利用率,保護自然環境和景觀,節約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并持續深化桿路、管道、光纜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雙方新開通 5G 基站 16.5 萬站,5G 共建共享基站 137.5 萬站,4G 中頻共享基站超過 200 萬站;提供共享桿路 13,385 線路公里、管道 1,266 線路公里。通過 4G/5G 網絡共建共享,已累計節約投資超過 3,700 億元,每年節約運營成本超過 430 億元、節電超過 230 億度、降低碳排放超過 1,200 萬噸。
針對政府和公眾關心的通信工程建設中耕地保護、設備污染、施工影響和電磁輻射等問題,公司進一步健全電磁輻射管理體系與風險防范機制,修訂《中國電信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制定《中國電信 5G 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實施細則》,組織開展全國性基站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培訓,積極實施環境監測等各項環保措施,并與公眾做好溝通,有效預防由于基站電磁輻射帶來的環境風險等問題。2024 年無重大環境事件發生。
綠色用能
中國電信持續推進用能結構轉型,2024 年綠電使用量達 27 億度,同比增長 145%。通過在低碳化、清潔化用能方面的努力,公司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保持行業領先,并以綠色用能加速打造低碳零碳的算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綠電規模行業領先;自建分布式能源設施廣泛延伸至數據中心、基站、通信機樓、辦公樓等多個用能場景,在安徽、廣西、青海等省區實踐風光互補、光儲及光氫儲等一體化創新應用,實現多元化能源應用,致力于為全社會提供更加環保、低碳、可持續的產品與服務。
前瞻性開展算力和電力協同發展機制研究,發布《中國電信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白皮書》,建立“1335”頂層架構,聚焦規劃、建設、運營、調度及賦能等 5 個協同路徑深入推進。
綠色辦公
中國電信積極宣傳倡導節約用水,在用水設施和器具處張貼節約用水的提示;持續加強水資源使用的管理,開展污水排放治理,推進生產用水循環利用,在滿足用水要求的條件下積極使用中水替代自來水;推廣普及節水器具,定期對供水系統各環節進行檢查維修,防止“跑冒滴漏”,避免出現“長流水”現象。2025 年,公司制定單位經營收入耗水量目標為同比增長率不超過 10%。
中國電信促進節約用紙,積極倡導文檔雙面打印,減少彩色打印;加快采購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大力推廣電子采購、電子訂單應用,實現供應鏈全流程無紙化操作;持續推廣會計檔案電子管理,增值稅電子發票、發票電子化報銷入賬歸檔和無紙化運營,推進納稅申報稅企直連上線,減少紙質件使用。
循環利用
中國電信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聚焦安全、合規的處置要求,以制度體系建設為統領、數字化平臺建設為抓手,持續推動公司廢棄物回收處置與綠色包裝循環利用,有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2024 年,完成廢舊閑置物資一體化處置平臺全國上線,實現從資產報廢物資退庫到拍賣處置、合同簽約、交割出庫全流程在線閉環管理。全年實現閑廢物資集中處置收益 8.8 億元,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約 100%。
針對運營產生的廢舊蓄電池等危險廢棄物,由廢棄物產生部門移交給采供部門,并存放在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危險廢棄物暫存點或倉庫,最終移交給具有專業資質的危險廢棄物回收商進行處置。對無害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為了方便收集和儲存,在餐飲場所內設置分類垃圾桶,通過標簽和顏色加以區分,分別用于存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通過人工分揀方式實現垃圾分類存放及處置。
2025 年,公司將持續加強廢棄物專業化管理,堅持“應回收盡回收”原則,推進廢棄物公開拍賣處置,加強環保合規管理,提高處置收益。持續優化完善綠色包裝工作,推進重點產品包裝減量化和標準化實施方案,提升包裝降碳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資源利用與循環發展。
綠色科創
中國電信強化綠色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的基站、機房智慧節能技術和存儲資源盤活技術成果納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 (2024 版 )》。擴大綠色評價標準供給,牽頭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專項課題,建立多維度的綠色數據中心評價指標體系。累計發布“雙碳”類國際、行業標準共 19 項。加大產學研合作,推動液冷技術標準化,并聯合創新“風液融合冷源”方案,引領行業綠色發展。
綠色管理
中國電信持續提升綠色發展管理水平,完善“雙碳”管理系統功能,夯實綠色發展數據治理。建立科學完善的 MRV(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機制,通過內部碳交易實現全集團碳排放雙控指標彈性分解,為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降碳手段,驅動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協同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挖掘各領域節能降碳潛能。同時,建立“雙碳”專家人才庫,采取“滾動進出”的方式組建人才隊伍,加快補齊“雙碳”專業人才短板,全面提升企業綠色管理水平。
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電信充分發揮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優勢,構建智能綠色的解決方案,助力千行百業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中國電信積極助力提供綠色公共服務,推進政府、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酒店商超、社區物業等社會機構綠色節能轉型。通過 AI、物聯網技術驅動產品創新,推出綠色照明、空調節能、能耗計量、安全控電、環境感知等綠色節能產品,實現高效節能降碳。截至 2024 年底,已在全國 31 省份 231 個地市落地,通過對公共場所 100 多萬端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年節約電量超過 8,000 萬度,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 6 萬噸,相當于為全國種下 344 萬棵樹。
中國電信持續賦能生態環境治理,聚焦大氣環境監管、水環境監管等領域,基于大模型、大數據、5G、衛星遙感等技術,打造環保云平臺、水環境綜合監管系統,推動環保與政府監管高效協同,為公眾提供綠色便捷的生活服務。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電信聚焦生物多樣性、候鳥監控、林草保護等領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打造生態保護監測與管理系統,為生態保護科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推進生態保護從治理到“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