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是什么?”“它與傳統實驗室有什么區別?”這是中國電信研究院樊勇兵博士被旁人問得最多的兩個問題。
對此,樊勇兵總是回答:“中國電信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是中國電信基于云網融合3.0理念打造的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多專業、全場景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它與傳統實驗室的區別主要不在實體層面,而在于運營模式,這是大科創裝置最核心的競爭力。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云網融合技術中試驗證平臺。”
領先的行業中試平臺——連接創新與產業
進入2024年,“中試”的熱度不斷攀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5個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對制造業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到2027年,中試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所謂“中試”,通俗來說就是推動科創成果“成熟落地”的試驗環節,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產業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從試驗室走進市場的過渡性試驗需要依靠中試來完成,因此中試常被稱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第三季度,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首發消費級手機直連衛星業務和終端,讓衛星通話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這背后,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作為中試平臺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國電信研究院“90后”技術員陳嘉躍對測試過程記憶猶新:“經過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翼矩衛星終端測試平臺對各種天氣條件下的信號進行模擬,團隊發現某款直連衛星手機對星時間過長,將極大影響用戶在應急場景中的使用體驗。”團隊隨即對手機軟硬件進行迭代優化,最終將對星時間從25~30秒縮短到20秒以內。另外,為了滿足應急通信對手機待機時長的要求,團隊對手機芯片射頻模塊進行了算法優化,成功讓待機功耗降低15%以上。
今年1月,中國電信研究院開展了5G RedCap的相關中試工作。依托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多廠家、全互聯的移動網試驗能力,完成了主流無線網設備廠家、核心網設備廠家的相關產品測試,解決了終端、無線網、核心網對接兼容性問題,驗證了中國電信現網引入5G RedCap能力的技術方案,為開展5G RedCap外場試驗和試商用拓展打下基礎。
關鍵的創新基礎設施——探索通信科技前沿
UDM bypass容災技術、輕量級UPF設備、6G網絡架構……大科創裝置不僅是面向各行各業的信息通信技術中試平臺,也是諸多原創技術、產品的策源地。
前不久,中國電信研究院攜手中關村實驗室及新華三集團,成功完成了下一代互聯網域內/域間網絡源地址驗證SAVNET示范,源地址偽造攔截率達100%。通過跨廣域網完成的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SAVNET實網試驗,驗證了該項技術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標志著業界在廣域IP網成功實現完整的源地址驗證應用,為打造更安全的下一代互聯網夯實基礎。
分布式組網是6G網絡架構的核心特征,中國電信研究院依托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完成了面向多樣化6G應用場景需求的分布式組網試驗驗證。此次驗證緊密圍繞ITU-R定義的6G場景藍圖,深入探索6G分布式組網技術的核心關鍵特性,為6G候選架構和技術選型提供可靠依據。
科創研發的新基地、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前沿技術的試驗床,這些關鍵詞準確總結了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作為中試平臺和原創技術策源地所扮演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大科創裝置領先的試驗能力。
作為新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大科創裝置承擔科研攻關、測試認證、人才培養和用戶體驗等多方面任務,具備覆蓋14個省份、40個節點的廣域互聯底座,打造新一代算力、新一代網絡、安全、AI、新技術試驗床、產數等六大子裝置,服務能力涵蓋云、網、數、智、邊、端、安等戰略性新興領域,提供端到端、可重構、可編排的試驗能力,滿足千行百業的多元化業務需求。
據統計,自投運以來,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已經聯合行業頭部科研機構、合作伙伴60多家,開展標志性試驗40余項,培養、服務行業創新研發人員超過10000人,服務相關企業超過1100家/次。